起初,是石沉大海般的寂静。几天过去,没有任何回音。工作室里,时间仿佛凝固了,只有画笔在画布上摩擦的沙沙声,和我自己越来越清晰的心跳声。等待像钝刀子割r0U,每一秒都充满了自我怀疑的煎熬。也许……顾屿看错了?也许它们真的只是我自以为是的一堆颜料垃圾?也许艺术的世界,根本容不下这样野蛮生长的东西?
就在我几乎要被这种无声的压力压垮时,顾屿的手机响了。
那是在一个沉闷的午后,我正心不在焉地给一幅小幅习作上sE。顾屿就坐在窗边的旧木桌旁,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画册。突兀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。
他看了一眼屏幕,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,对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,然后才接通电话。
“喂?您好,李老。”他的声音平稳而恭敬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大,即使隔着一段距离,我也能隐约听到一个激动得有些变调的男声,语速飞快,像连珠Pa0一样砸过来:
“……对!就是那组向日葵!老天爷!顾屿你小子从哪个犄角旮旯挖出来的宝贝?!这sE彩!这笔触!这他妈是生命力在画布上爆炸啊!纯粹!太纯粹了!痛苦里开出的花,带着血X的美!多久没看到这么有劲儿的新人作品了?!叫什么?‘无名氏’?有意思!太有意思了!必须见见!我下个月的先锋展,压轴位置,就给它!就那幅最大的!叫什么来着?《破晓之葵》?好名字!贴切!……”
顾屿安静地听着,脸上没什么表情,但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得惊人,嘴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。他没有打断对方,只是偶尔应一声“是”、“您说得对”、“理解”。
这个电话仿佛打开了一个闸门。接下来的几天,顾屿的手机变得异常繁忙。有时是深夜,有时是清晨。电话那头的人,身份各异——有言辞犀利、在艺术评论界以眼光挑剔着称的nV评论家;有经营着小型先锋画廊、以大胆前卫闻名的年轻策展人;甚至还有一位在海外颇有影响力的华人收藏家的代理人……
他们的语气无一例外地激动、兴奋,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狂热。谈论的核心,都围绕着那组署名“无名氏”的向日葵系列。
“……充满表现主义的力量!让我想起了早期的基希纳,但b基希纳更……更原始!更不管不顾!”nV评论家的声音尖锐而兴奋
“……对市场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!我们需要这种声音!‘无名氏’?神秘感十足!保持住!画廊下季度开幕展,C位预定!”年轻策展人的声音充满商业嗅觉的敏锐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