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项条约震惊全国,保守派与民族主义者视之为叛国,许多曾反对沙皇的人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割地求和。
此时的亚历山大站,早已带着不认同布尔什维克的同僚与下属,退入西伯利亚的小城,他看着报纸,默默握紧了拳头。
「是你们背叛了俄罗斯。」他低声说,身旁是刚秘密组建的白军志愿兵。他早已不再相信布尔什维克的理想,决定投身反抗革命的新阵营,从情报官转任白军联络主官,誓言夺回祖国的主权与秩序。
与此同时,托洛茨基身穿皮革军衣,乘坐装甲列车穿梭前线,重整刚成军的红军。他x1收旧帝官,建立政治委员制度,并以铁腕统御,强调纪律、忠诚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合。他明白,红军要想存活,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先制服内部。
红白双方於全国展开残酷的拉锯战,从高加索山区到西伯利亚平原,从乌拉山脉到乌克兰的黑土地,每一场交战都是兄弟相残,都是「未来的俄罗斯」两种版本的正面冲突。
红军主张无产阶级专政、土地社会化与阶级革命;白军则试图恢复法治与秩序,有的盼望回复君主制,有的希望建立西式民主。
随着战线拉长、物资短缺,布尔什维克政府在1919年全面实施「余粮徵集制度」。农民被迫上交粮食,无论收成好坏,超过维生需要的余粮由国家强行徵收。对农村来说,这无异於第二次剥削,革命名义下的强取豪夺。
此时,米哈伊尔已升任红军政委,负责监督军队的政治纯洁。他仍记得1917年斯莫尔尼g0ng内的革命之夜,仍记得人民曾满怀希望地走上街头。然而当他负责徵集军粮工作时,他永远记得乌克兰农村中老人对他的谩骂:「我们不是推翻地主,是换了一个红sE的主子罢了。」
面对这样的谩骂与羞辱,米哈伊尔仍旧强迫自己相信这一切是正确的,面无表情地监督士兵搜查农舍,甚至枪毙武装抗命的农夫。然而在一次次的行军与清洗中,他开始怀疑:革命所带来的,是自由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压迫?
在漫长的战事中,米哈伊尔看到了不只是贫富不均、工业与农业对立,更发现俄罗斯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,一直未妥善处理的民族问题。高加索、乌克兰、芬兰、巴什基尔、鞑靼、图瓦等地的民族主义者,在托洛茨基民族平等的口号下,在内战中纷纷试图建立自主政权。他们原以为革命会带来民族平等,却发现布尔什维克政权与沙皇时期无异,依旧以莫斯科、彼得格勒等俄罗斯族的大城市为中心,推行「一国一制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